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近日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叠加投资增速下滑的风险,国内经济环境面临持续放缓的压力。从外部环境看,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上升,贸易顺差与去年同期相比继续收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继续呈拖累之势。
该研究课题组指出,中国经济要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六稳”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平衡的良性发展,需要处理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与中长期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提出3个具体建议。第一,要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发力以稳定市场预期化解经济风险;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中美关系为经济增长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第三,要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开放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一)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趋缓
一、名义消费回温上涨,实际消费继续下滑,投资增速下滑,贸易顺差有所下降,劳动力市场需求改善
1、名义消费回温上涨,实际消费继续下滑。自2018年第三季度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同比增速有所回暖,在7、8、9月分别达到8.8%、9.0%和9.2%;然而实际同比增速持续下滑,第三季度平均实际同比增速降至6.5%,比第二季度低了0.7个百分点。
2、基建投资大幅下滑拉低投资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持续下滑,实际增速也将为负值。2018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累计同比增长5.4%,比2017年全年累计增速下降了1.8个百分点,也比上半年累计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0.2%,创20年来新低。虽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但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暖。整体民间投资增速从2017年全年累计同比6.0%上升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8.7%。分大类看,主要是基建投资大幅下滑拉低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均有所回升。
3、工业企业库存水平较高,或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2018年前三季度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增长9.4%,与2017年全年累计增长8.5%相比有所上升,相对于2016年的低位而言库存水平仍然处在高位。从供给来看,2018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4%,比2017年全年累计同比增速下降了0.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相比去年全年累计增速上升了0.5个百分点。从终端需求来看,2018年前三季度房地产业投资增长8.1%,增速比去年全年上升4.5个百分点,但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建安投资增速持续为负,或将制约未来上游工业企业投资。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9.3%,比2017年全年累计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零售额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比去年全年下降5.4个百分点。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回落显示经济或处于被动补库存阶段。
4、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贸易顺差继续下降。2018年前三季度进出口稳定增长。其中,进出口总额为343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出口总额为18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2%;进口总额为16052.8亿美元,同比增长20.0%。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贸易差额相比2017年同期下降690亿美元。受2017和2018年反向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增速低于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增速,2018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的人民币值增速分别为9.9%、6.5%、14.1%。具体来看,出口价格和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进口价格有所提高,是进口增速回升的主因,且进口价格回升主要源于矿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
5、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稳,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略有回升。2018年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保持平稳。失业率小幅上升后逐渐回落,前三个季度的失业率保持在4.80%-5.10%之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增加,月均工资收入同比增加。
二、价格总体平稳,CPI稳中有升,核心CPI和PPI稳中有降
正如课题组2017-2018年度报告和2018年中报告所预计的,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2018年CPI同比增速较2017年有所上升,但核心CPI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同时PPI受基数影响,其同比增速也有所下降。2018年7、8、9月份CPI同比增速分别为2.1%、2.3%、2.5%,第三季度平均同比增速为2.3%,相比2018年上半年累计2.0%的同比增速温和上升。然而,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在7、8、9月份同比增速分别为1.9%、2.0%、1.7%,第三季度平均同比增速为1.87%,略低于上半年2.03%的平均增速。
从PPI来看,2018年7、8、9月份PPI同比增速分别为4.6%、4.1%、3.6%,第三季度PPI平均同比增速4.1%,略高于2018年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速3.9%,增速基本稳定。就绝对水平而言,PPI定基指数在第三季度已突破2013年年初水平而创下新高。从分项来看,2018年7、8、9月份生产资料PPI同比分别上升6.0%、5.2%、4.6%,分别拉动PPI整体同比上升4.44、3.85、3.40个百分点;生活资料PPI同比分别上升0.6%、0.7%、0.8%,分别拉动PPI整体同比上升0.16、0.18、0.21个百分点,可见PPI同比增速主要受生产资料影响较大。不过,受成本上升影响,近期生活资料PPI同比增速上升较为明显,已传导到CPI上,这从CPI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可以看出。
尽管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PPI环比可能短期还会为正,但考虑到较高的基数效应,预计2018年第四季度和2019年PPI同比增速将继续减缓。
三、货币供应与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双双下滑
从货币供应来看,截至2018年一季度M1和M2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和8.3%,均处于历史低位。其中,M1同比增速自2017年2月以来持续下降,主要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和单位活期存款增速均持续下降。虽然受M1增速持续下降的影响,进入2018年以来M2同比增速较2017年同期低,但年内M2同比增速总体呈现平稳的态势。基于国内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预计货币供应增速仍将处于低位。
从融资需求来看,前三季度社会融资总量为15.4万亿元,同比少增2.3万亿元,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9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099亿元,同比减少2918亿元;表外融资减少2.3万亿元,同比少增5.2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913亿元,同比多减1608亿元。
另外,2018年7月以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新增三项内容,即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以及政府专项债券。其中,政府专项债券前三季度融资规模为1.7万亿元,同比多1438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存量的同比增速为13%,较最新口径下社融存量10.6%的同比增速高出2.4个百分点,较传统口径下社融存量9%的同比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
四、企业贷款需求疲软,融资缺口略有收窄
贷款需求指数是反映银行家对贷款总体需求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65.20%,比上季度降低1.5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审批指数是反映银行家对贷款审批条件松紧的扩散指数。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银行贷款审批指数为47.70%,较上季度上升3.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从资金的需求侧来看,受国内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前景模糊的冲击,企业家投资意愿不强,贷款需求疲软。
五、人民币汇率波动有所回稳,但贬值压力仍不可忽视
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人民币遭遇了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的第二次贬值。人民币在此前经历了一年多升值后开始走弱,中间价从4月初的6.28贬至目前6.9的水平,为连续6个月下降,创下汇率并轨以来最长连续跌势。在10月2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欠佳的银行结售汇数据后,离岸人民币汇率更是一度跌破6.97。
进入第三季度,在岸与离岸的汇差较第二季度有加大的趋势,并曾一度达到550点左右,显示人民币做空压力加大。此外,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连续两个月下降,9月中国央行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中国9月外汇储备30870.2亿美元,环比减少227亿美元,降幅为0.7%。另外,7月银行结售汇逆差94亿美元,8月逆差149亿美元,9月逆差更是达到了176亿美元,为自2017年6月以来最大逆差,显示跨境资本在第三季度出现净流出压力,反映出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市场的避险情绪持续强烈。
六、财政收入增速平稳,支出明显下降,结构有所改善
2018年初以来,减税降费等措施不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企业和市场活力,财政收入总体保持平稳。财政收入结构有所改善,质量有所提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8.7%,增幅比2017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2.7%,比2017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增幅主要来自增值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七、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减,楼市量价承压趋稳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整体上延续了下滑态势,但期间也出现过暂时回升。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2.9%,明显低于2017年同期的10.3%,而销售额累计增速也从2017年同期的14.6%回落到13.3%。其中,5-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了三个月的连续反弹,同比增速分别从4月的1.3%和9%回升至7月的4.2%和14.4%,随后趋稳回落至9月的2.9%和13.3%。
(二)经济良性发展有赖加快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开放
课题组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和人民币汇率下跌风险;家庭债务结构分化加剧,增速放缓;内需不足,实际消费和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课题组认为,展望第四季度及未来一个时期,世界和中国经济面临机遇挑战并存的局面,中美贸易摩擦及其他领域的关系如何发展仍有不确定性,同时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内在风险因素也不少。
中国经济要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六稳”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平衡的良性发展,需要处理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与中长期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课题组建议:
一要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发力以稳定市场预期化解经济风险。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但财政支出重心应从基础设施投资逐渐转向引导支持创新,同时以实质性减税代替扩大政府支出的传统手段,让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以及广大居民切实减轻税赋,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可持续增长。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去杠杆的节奏要把握好,同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与GDP增速正逐渐脱节,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显著上升,货币政策框架应随之从数量型的调控货币供给转向价格型的利率调整。
二要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中美关系为经济增长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建议中美双方应该形成聚焦,坐下具体谈。其实,理性地分析美国提出的“三零、两停、一允许”(即,零关税、零非关税壁垒、零补贴,停止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移,允许美国人在中国独立开设公司)这些条件,从更加长期的角度,或者说更加开放的角度去权衡这些条件,这将也是对中国的发展和中美关系有利的。
三要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开放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要以更大的开放决心、力度,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倒逼国内制度体系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要正确处理好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尤其要发挥好民企在中国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