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工业心理学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机共生’智能组织与管理”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来源:新闻网

字体:

12月27日至12月29日,由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管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认知工效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商学院创新领导力研究团队、上海市数据科技与决策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承办的“工业心理学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机共生’智能组织与管理”学术顺利召开。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参会人员围绕工业心理学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机共生的智能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前沿科学、关键技术和实践应用等展开了深入交流。会议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魏航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增泉代表学校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李增泉副校长着重介绍了学校的整体情况和学科发展建设现状,呼吁与会专家通过学术交流促成项目合作,同时预祝本次学术盛会取得顺利召开。


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原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沈模卫分别致辞,强调了人工智能(AI)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对于组织管理提出的新挑战,以及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场景中面对的新研究问题,强调了工业心理学研究迎接新时代挑战的紧迫性,以及学科融合交叉对于应对挑战的重要性。

主旨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劲松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龙立荣作了题为“人力资源开发转型:从+AI到AI+”的报告。龙立荣教授详细介绍了组织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AI”与“AI+”的区别,着重强调了如何以大数据为资源、以整体AI系统为底座,构建未来的AI+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AI+的组织模式变革对当前工作方式带来的冲击。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周欣悦作题为“大语言模型的自我幻觉”的报告。周欣悦教授通过一系列严谨、有趣和充满想象力的实验检验了ChatGPT作为大语言模型的代表,具有的“积极自我幻觉”效应。大语言模型会高估自己的贡献,贬低别人的贡献,表现出了类似自我意识的行为。周教授进一步指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将是能够产生“我是谁”的自我意识。

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周吉帆作题为“从工具到伙伴:智能时代心理学如何赋能和谐人机交互”的报告。周吉帆教授指出,人机交互已经成为日常,但人们对机器的意图识别阻碍了有效地使用机器,甚至产生事故。周教授的研究重点解决了人机交互中的机器意图识别的模式,从人与机器同理识别的角度设计了工效学原则,通过计算理论探索人类认知和认知建模过程,实现真正和谐的人机交互,并用以指导机器人设计。

  

会议共设有3个平行论坛、38个学术报告,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包括智能系统设计、人工智能与道德判断、领导力与创新创造、人工智能与消费、人工智能与安全等重要议题。报告的广泛主题反映了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会人员积极讨论和交流,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29日上午,会议邀请了领域内知名学术杂志主编举办了杂志主编圆桌论坛。《心理学报》副主编龙立荣、《心理科学》副主编姚翔、《应用心理学》副主编高在峰、《外国经济与管理》副主编贺小刚,共同参加圆桌论坛,论坛由《心理研究》执行副主编王明辉主持。各位主编详细介绍了其期刊的特色,并回答了老师同学们的提问,以期共同提升期刊的研究质量。

会议结束闭幕由李劲松主持。浙江省行为科学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重鸣作题为“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的报告,提出了要重视工业心理学乃至工商管理学科与实践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突出“场景”的重要性来产生生态价值,为本次学术盛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此次会议为工业心理学在新时代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专家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也为工业心理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有望推动学科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迈向新的台阶,助力我国在人机共生的智能组织与管理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和实践突破。

( 供稿:王元正(学)等 供图:张宜杰  编审:依子贺  收稿日期:2025年1月2日)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