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冬冬,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讲授课程:第二语言习得,中高级综合汉语,汉语教学调研与实践,汉语语言要素教学。首届上海财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学科组一等奖;第二届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教学的认识尚粗浅,更遑论原则与方法。在此我仅就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说些自勉之言,并对即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们谈谈心得。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它是一门独立而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学科以汉语为本,以对外教学为用。因此,其特殊性质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如,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相应的知识结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外语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甚至表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介于匠人和学者之间。
匠人精神: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专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思想依据和心理基础。汉语教学工作量大,每周十几节甚至几十节课,教学内容重复性较高,难免会有“教书匠”之感。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追求的是做一名“匠人”:脚踏实地,淬炼心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知疲倦的追求,向更高层次的努力,这是一种情怀和执着,也是一份坚守和责任。
学者追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给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培养研究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思索、勤于思索,注意发现问题;二、要具有批判精神,汉语和汉语教学的规律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中,教师要勇于质疑书本,质疑经典,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新的研究,善于独立思考;三,要追求科学的方法,从经验性的讨论走向实证性的研究,从现象描述走向数据分析,从具体的印象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
对教学持有精雕细琢之心态,对科学含有敬畏严谨之态度,这是我所理解的合格教师所需具备的匠心和精神。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张雪:对外汉语教学中,怎么理解“以学生为中心”中教师的角色?
付冬冬:我们的教学理念大致经历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和自主性。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以对外汉语中高级口语教学为例。中高级口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的组织与电视谈话类节目相似,教师更像是一个主持人,学生是语言交际和对话的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做到穿针引线、收放自如。 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怀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并将其贯穿在课堂总体设计、气氛场面控制、课堂教学和组织的各个环节中。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丁扬:如何看待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付冬冬:课堂上有的老师常常会问留学生:“懂不懂?”,其实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会不会”。 中国人大的胡明杨教授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很多人会骑自行车,可是知道自行车运行物理学原理的人恐怕不多;反过来,精通旋转运动的物理学原理的人,如果第一次骑自行车,恐怕得准备一而再、再而三地摔跤……。”可见,获得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懂不懂”是语言知识层面的问题,而“会不会”则是语言技能层面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达娜:有人说“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您认同吗?
付冬冬: 我同意。从广义上讲,第二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活动。有纯粹的文化教学,但没有完全排除文化的语言教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逐渐崛起,我们每年有众多的国外留学生来华求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只是简单地满足于学习汉语知识,而是希望通过掌握汉语来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真切感受中国文化, 亲身体验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教授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
(供稿:付冬冬 供图:付冬冬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6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