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丽,博士,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电子商务系副教授,专注于采用以案例研究方法为主的混合方法研究互联网创新现象,善于将业界最新发展融入研究与教学。她的学术成果既能发表在MIS Quarterly等国际顶刊,又能入选国务院内参并获得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作为主要作者出版著作三部,讲授本科生学科共同课、工商管理硕士及高级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多门。2015-2016年先后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奖项。
2015年以来,与“互联网+”一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文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举国上下,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到实业界、投资界掀起了一股扶持“双创”、参与“双创”、支持“双创”的热潮。教育界也不例外,围绕培育创新型人才如何做好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的创新也作出了众多探讨与尝试。
与基础教育相比,我认为大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积累足够的适应能力的平台,是一个使学生从懵懵懂懂的少年真正成长为一个自立、自理的社会人的过程。信息时代,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们周围发生着,知识的迭代也不断加快。在大学期间,学习经典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必须边学、边吸收、边实践,不断汲取来自于现实的碎片化新知,学会独立思考、团队作战。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本科生学科共同课《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秉持实例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授学生。这门课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我校最有用的一门课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关人”的一门课。不少学生往往会出现例题跟着老师会做,没有示范就“抓瞎”的情况。课后习题也是通过参考答案和同学之间讨论的方式来完成。这实际只掌握其形而未掌握本质的典型表现。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各行各业都呈现在线化的趋势,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近阶段以来,在刘兰娟老师的带领下,教研组也尝试将这门兼具理论基础、方法应用和实验操作特性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提升为网络课程。我们秉承原先课堂教学中实例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然后再采用案例与实践的内容让学生锻炼自行判断、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过视频教学讲解分析、处理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统计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模型等。然后例举具体的实例,从实例问题的分解、分析方法的应用,到对分析结果在经济与管理实践中带来的指导与参考意义的解读与理解。这其中,我们采用例题操作抓屏的方式为学生演示整个分析求解的过程。通过学生课余时间观看视频掌握方法的使用。而面对面教学时的重点就放到通过实际案例的解读、分析实践,通过诸如网店数据分析等与现实结合紧密的案例,锻炼学生利用理论、分析方法与工具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团队作战解决问题的潜能。相信通过这一次全新的尝试,采用基于互联网内容的传播形式和特点,更好的结合线上知识解构与线下实战演练,将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问: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除了学会操作以外,还有其他的要求吗?
崔丽丽:与信息时代相比,互联网时代更多的进步在于,不仅仅把信息技术看做工具。信息技术发展到现今的水平,已经超越工具层面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因此,学会操作只是这个时代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更多的是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思考,采用数据的组织、分析逻辑去解决问题。
学生问: 大数据时代对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还有什么意义?
崔丽丽:结构化数据是在信息化时代对流程规范化梳理后所得到的规律性特征的代表。由于信息化建设的路径依赖性,使得目前我们拥有的数据中,不少有价值的部分仍然属于结构化数据。对存量数据的挖掘应用需要掌握结构化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与思路。大数据在某种意义上是互联网及其终端、物联网及其终端发展到一定地步而积累、产生的。大数据的形式、分布特性等与结构化数据有着巨大的差异,所采用的采集、分析方法也是不同的。
(供稿:崔丽丽 供图:崔丽丽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6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