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4日电 (记者 许婧)继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上海财经大学成为中国第三所通过国际公共管理教育领域最权威认证组织——全球公共政策、事务与管理院校联盟认证的院校。
记者23日从上海财经大学获悉,上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项目日前接到全球公共政策、事务与管理院校联盟(Net work of Schools of Public Policy,Affairs,and Administration,缩写为NASPAA)官方来函通知,已正式通过该组织的认证,成为国内通过此项认证的仅有三所院校之一。
NASPAA是国际公共管理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认证组织。NASPAA认证是该机构对全球公共事务、公共行政以及公共政策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达到一定培养水平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资格证明。全球共有40余所大学的MPA项目申请参加本轮NASPPA国际认证,仅有上海财经大学等6所大学获得通过,其余5所均为国外著名高校。
NASPAA认证难,难在哪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MPA中心主任俞卫介绍说,以其中一项认证为例,认证要求学员必须具有六项能力,即领导管理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公共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理解社会多元化的能力以及国际视野,“这其中,如领导力,其实很难量化和衡量”。
“上海财经大学历时近6年才完成整个认证过程,”俞卫感慨说,申请参加NASPAA认证,就是希望用一把国际化的标尺,对该项目的教学管理水平做出检验,让项目在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和前沿性等方面进一步融合、完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员可以汲取发达国家在处理公共管理问题上的经验,获得运用国际视野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新思路。
近20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创建公共管理学科,推出MPA项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2005年获批开始招生的,按照学位授权点的规划,该项目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公共服务价值观,掌握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卓越公共管理人才;致力于发挥多学科特别是财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公共管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满足政府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
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看来,MPA学员在入读之前大多具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工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学习目标也非常明确,希望了解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并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提升解决由复杂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公共管理学科如何与现实对话,回应中国转型时期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公管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公管学院的职责所在。上海财经大学MPA项目也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与社会现实的对接,更“接地气”。
在如今MPA学员年轻化的大背景下,上海财大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付文林和MPA认证团队核心成员、上海财经大学MPA中心国际事务部主任李会平介绍了上海财大MPA所推出的国际工作坊、来自政府实务部门专家讲座、增加社会科学方法学分以及国内现场教学等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举措。
据了解,上财MPA项目组织学员赴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参加海外培训时,专门针对具体案例,如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水处理技术等让学员有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学员也经常参与NASPAA组织的案例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国际组织官员等身份,面对尖锐的国际问题现场组队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总之,都是希望学员的国际化视野和综合能力能有显著提高。”付文林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