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程媛媛)6月28日,上海财经大学发布《2017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报告》。这是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首次由高校基于面向全国的农村基层调研,发布的“互联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大调研报告。该报告的发布,对于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七一”前夕,上海财经大学向党的生日献出的一份厚礼。
“千村调查”是上海财经大学自主创立的大型社会实践品牌。2008年起,学校每年组织在校师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深入全国各地开展相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题调查。2017年是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同时也是品牌项目“千村调查”创办的第十年。这一年,千村调查的主题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状况”,课题组指导老师由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有关专家组成。
围绕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情况,项目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除港、澳、台地区)展开调研,内容涵盖农村互联网基础应用、农村消费用品网购应用、农村农资农具网购应用、农村网络销售应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农村网络政情政务应用、农村网络社交沟通应用、农村网络教育培训应用等,共八个方面,累计获得问卷10381份,掌握了大量有关农村互联网应用的真实资料。
《报告》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给予了农村地区“弯道超车”的机会,92.98%的家庭拥有手机,尤其是原来固话普及率最低的西部地区赶超最为明显。农村地区的家庭电脑拥有率平均为44.37%,农村家庭互联网普及率为62.19%,且地区差异不明显,说明移动通信、手机普及给农村地区带来了进入互联网大家庭的机会。4G网络已覆盖88.43%的被调研村庄,其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村委会可以通过专线/Wi-Fi上网的比例为85.15%。
数据显示,“不会使用互联网”是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智能手机是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手机已成为小乡村连接大世界的窗口。农村网民的手机资费主要集中在10元~50元、50元~100元区间段,两项占比达72%。相比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村民认为上网费用过高。在农村互联网各类应用中,高居榜首的是社交应用,有95.9%的网民使用微信、QQ这类社交软件。
农村网络销售的商务生态正在形成,但生产仍较为分散。开展网络销售的农户约为调查数的11.14%。在网络销售物品中,农产品约占47.26%,非农产品约占51%;农户网络销售产品主要来源于本地,占83.76%;相关农产品和服务主要源于零散农户,约占40%,生产仍较为分散。
调查发现,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作为新事物,农户本能地对其抱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约33.13%的农户表示,未使用普惠金融是因为“不安全”;50.42%的农户认为,普惠金融服务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安全问题。
《报告》还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迅速,但有效应用明显不足,尤其在服务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和电子政务方面应用差距更大,其中既有地区间基础设施覆盖差异、公共服务认知不足的因素,也有个体技能不够和对新技术“不放心”等既有思维羁绊的原因。同时,农民对高质量精神产品的渴求与缺乏村干部有效引导、监督的矛盾,应引起重视。《报告》还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以提升农村互联网应用为重点,助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