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管理学院整合现有人才培养资源,创新设立学生学业规划工作室。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呼唤,在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中,以学生学业规划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一、问道:规划与行动同行
为全面了解学生对大学和今后生活的认知,学院于2014年10月对全校2014级学生入校之初的状况做了调查;2015年11月再次针对2014级学生入校一年来的变化做了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追问学生:大学是什么、上大学为什么、在大学做什么、离开大学收获了什么?每位学生在对“大学四问”思考后,写下了大学四年计划书,明确了大学四年后的预期目标,并在班会中和同学们做了分享。
为保证学生自身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学院给学生家长寄出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思考:学生未来希望的生活状态;为了达到预期的生活状态,需要怎样的职业方向;为实现自己的职业方向,需要达到哪种学历层次;达到相应的学历层次,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确保学生规划更科学,并得到家长的支持。
有了规划与目标,还需要行动与努力。为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院成立了学习互助班。对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学院专门开设自习教室,让成绩较差的学生自行或者邀请一位好朋友在固定的场所,每天坚持学习三小时以上。
二、传道:授业与解惑并重
2015年初统计与管理学院正式实施本科生生活导师制。为充分发挥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院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学生学业规划结合起来。学生申请导师,要主动找导师介绍个人基本状况、学习生活重点和对未来的预期,并填写“统计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生活导师申请表”。每学年学生要向导师汇报个人的收获与感悟、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填写“统计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生活导师汇报表”。做到了学生申请有依据,汇报有主题;导师指导有方向,建议有效果。
学院很多老师更是自掏腰包,有在办公室里请学生吃披萨,有在食堂和学生共进午餐,边吃边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2015级苏永昶同学说:“真没想到聆听老师的教导,还有披萨吃!”2014级王铭艺同学则表示,听了导师的教导,更坚定了自己读博士的决心。
不仅如此,学院老师们更是积极指导、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参加学术竞赛。学院学生在2015年第一届全国Discover Cup大学生数据建模大赛夺得冠军并包揽了比赛前三名;在2015年第三届中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获得全国冠军。2013级本科生黄若晨同学与老师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Petersen estimator, Chapman adjustment, list effects and heterogeneity》,已被统计学国际一流杂志——《Biometrics》接收。
三、寻道:德行与才能兼备
在规划学生学业的同时,学院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核心价值的践行者和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具体行动。
在志愿服务方面,“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关爱弱势群体类志愿者活动、“放眼看世界——小学生视野拓展”爱心授课活动志愿活动、“进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系列活动、走访慰问学院离退休老教师的“朝花夕拾”志愿者活动,五个品牌活动已经达到了常态化。“一米阳光”临终关怀项目也被评为校优秀公益项目。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性信念和经世济国的情怀。2012级乐沅同学,在完全有资格免试直升研究生的情况下,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并通过。他表示,“青年学生不应只是局限在课堂,聚焦在城市,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
在社会实践方面,学院依托“统计调查实验室”,结合统计学科的专业优势,鼓励学生走近普通百姓,聚焦社会现实。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同时,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学院学生申请到2015年“知行杯”暑期社会实践四项。“对上海市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资源配置不均问题的研究——以金山区为例”、“对O2O营销模式的现状及前景分析——以高校市场为例”,荣获2015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赛三等奖;“上海市电子垃圾产业化现状研究”荣获2015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赛优胜奖。申请到2015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三项。“寻根溯源,薪火相传——关于贵州遵义红色文化传承的调研和实践之旅”项目,被评为“上海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社会实践市级重点团队”、荣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灵动青春——凉山义务支教实践活动”,荣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
四、明道:现实与理想统一
学业规划不花哨、见效慢,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2012级严星同学考取研究生后,直言被“洗脑”了,本来很坚定本科毕业即就业的她,已经在规划硕士毕业后申请攻读博士。2013级的胡倩倩、陈舒等多名同学正在准备申请攻读博士;2014级沈慧、杨昱、徐千里等多名同学则明确表示将在本科毕业后申请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业上的高层次追求,已在学生心中传承开来。
明确的学业目标,让学生收获较好的成果。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518人,平均绩点1.6以下的仅有3人。2011级94名本科毕业生中,国内攻读研究生21人,出国深造34人。2012级81名学生中,国内攻读研究生19人,出国深造19;其中6人选择攻读博士,1人申请到华盛顿大学的博士项目,1人申请到明尼苏达大学的博士项目,1人申请到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博士项目。
学生学业规划工作室并非是创新之举,更多是对现有学生工作的整合、凝练。然而,辛勤付出必会带来百花绽放。即将去西雅图攻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的2012级周彤昕同学表示:“财大四年,我是幸运的。从迷茫困惑,一步步走来,我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抛开具体的方式做法,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恰是人才培养创新应有之意。
(供稿、供图:姚黎明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6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