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2月1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日前发布“2017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相比起2004年的基期值,2017年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为89.52,比2016年的88.93略有提升,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政府实施的放、管、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大企业逐步扭转了下滑的态势,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
据了解,从2017年500强企业的综合指数来看,由于总体亏损面、亏损额持续扩大得到了抑制(亏损企业达到43家,比上年减少29家),尤其是制造业下滑得到了扭转,制造企业近六年得到首次显著反弹,国家对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重化工行业的去产能、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政策措施对这些行业的大企业扭亏为盈的效果较为明显,例如钢铁行业有43家,比2016年减少7家,亏损企业8家,总指数为69.77,比去年的45.57增加较多,总体形势明显好转,“去产能”起到了一定作用,“去重型化”已见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排名方面,商业银行业排名第一(综合指数为159.48,17家企业),金融行业依旧持续着良好的发展势头,37家商业银行大企业营业收入共58293.45亿元,净利润共13254.37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了22.7%。新经济行业方面,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崛起,2017年共有8家企业入围,综合指数为101.28,其中以BAT、唯品会和京东为代表的企业处于了竞争力指数的前列,新的互联网相关行业正在崛起。
此外,规模和盈利指数有所提升,而成长指数略有下降。2017年中国500强规模指数为93.62,比上年增长0.73,说明中国500强企业在营业收入、资产、利润等规模上稍有提升。2017年中国500强成长指数为95.19,比上年下降8.97,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下降,中国大企业成长出现放缓的局面。从企业经营、发展、成长的逻辑来看,中国大企业正从高赢利转向低盈利,规模逐渐趋于平稳,需要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增长驱动力。
总体而言,2017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有所回升,传统大型制造类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挑战,其赖以生存的经营模式经受了大幅度冲击,“供给侧”效应带来的结构矛盾影响着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企业经营、发展、成长的逻辑来看,中国大企业需要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增长新动力。在自贸区建设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内倡导创新与升级、对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空间将会是重要的两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