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暑假怎么过?”“现在金融投资那么热门,当然是好好学习买债券、炒股票,以后赚大钱咯……”也许这就是你心目中一个财经类大学学生的完美暑假。可是2015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活动却彻底打破了你的想象,原来这批95后大学生们不仅仅只会啃着书本,盯着屏幕上的一条条K线,他们更愿意走出家门,走向广袤的农村,去读懂农村人的金融。
日前,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的2015年度“千村调查”第八期暑期新闻发布会上,上财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柳永明,发展规划处处长应望江,党委宣传部部长章益国,以及部分“千村调查”专家组成员、部分参与同学出席了活动并解读了今年“千村调查”的部分调查结果。根据记者了解,调查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渗透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普惠工作亟待加强。
2015年,“千村调查”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本年度千村调查的主题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与使用”。据“千村调查”第八期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刘莉亚介绍,本期调查内容涉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农民对传统金融服务、新兴金融服务以及保险的使用情况等热点问题。由金融学院牵头,各院系和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采用随机抽样定点调查和学生返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个乡镇进行调研。
今年7月起,由30位带队老师,1418名学生组成的840支调查团队陆续出发,奔赴全国各地的村落进行了农村金融问卷调查。8月初所有队伍已全部安全返回,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后期处理,以及报告撰写工作。
金融学院副教授谈儒勇率领学生对贵州册亨县进行的调研显示,两个布依族乡镇农信社的存贷比大于监管红线75%,“三农”对资金的渴求强烈,当地农信社并没有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谈儒勇对当地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是利用秀丽风景、民族风情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当地企业等。
金融学院副教授粟芳率领学生对四川巫山县的调研显示,当地农村金融渗透度偏低、农民的金融意识、保险意识比较薄弱,保险参与度偏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渗透度也很低,金融普惠工作有待继续加强。收入来源单一和家庭成员患有大病,是导致当地农民贫困的两大原因。
金融学院教授朱小能率领学生对浙江桐乡市的调研显示,该市城镇化率、农民总体收入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都很高,农村金融以及增信方面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但农村地区在发展个体加工业时所表现出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县级资产证券化程度过高等问题,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
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是以 “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专业的社会调查获得我国“三农”问题的数据资料,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供国家相关部门决策参考。同时,“千村调查”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重要内容,是集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也是一种在共和国田野上进行国情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 (本报记者 赵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