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4月21日电(记者李玉)4月21日,《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在分析农村老人经济状况、亲情状况、养老模式、医疗状况以及组织保障的基础上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该报告是在上海财经大学第七次“千村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此次“千村调查”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介绍,调查历时两个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731个村庄进行了入户访问和问卷调查。调查涉及百余项社会学观察指标和数据采集预设,共收集到有效入户问卷10421份,村级问卷537份。
报告显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各村留守老人户数占村总户数比例分别为17.7%、19.63%、19.5%、21.8%,全国整体各村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为19.1%。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占村总户数的比例为11.4%、11.9%、12.8%、14.2%,全国整体各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比例为12.0%。农村老人留守现象增多,影响老人的生活,有些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
从收入来源上看,超过样本68.4%的人主要靠子女的资助来生活,其次是新农保和土地收入。由此可见,在农村养老中,依靠子女居家养老的比例仍占绝大多数。在原居住地居家养老是农村老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
报告提到,当前新农保的养老替代率偏低,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财产,更应该成为农民养老的重要保障,应激活土地权益,拓展土地流转功能。因此,报告建议推行“以地养老”制度,养老金跟着土地走、土地跟着农民走,农民才有永久意义上的养老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