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李玉)1月15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5-2016)》。
报告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继续放缓,1991年以来的25年首度“破7”,全年GDP增速约为6.9%,而根据实体经济指数校正后的经济增速仅为6.2%。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下探。按照目前发展态势,报告判断,2017 年中国进一步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
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压力重重。在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过程中伴随着通货紧缩特别是债务通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实体经济整体走势疲弱,消费信心下降明显,投资整体增速下滑,进出口增速持续低迷,民营企业倒闭潮、外迁势头扩大,并加速向银行业传导,使得银行坏账持续大幅增加,而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美联储加息周期已开启,使得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逃风险日益加剧。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还继续处于探底的过程中。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持续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结构调整和内外需共同疲软的影响之外,发展驱动转型滞后、政府主导动力枯竭、国企产能过剩挤压民营经济、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施政严重不作为以及对于“新常态”的理解偏差这五重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至今仍然没有大的改善。
报告认为,中国市场化改革指向不明确,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变迁滞后,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具体改革措施不多,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大量越位、错位及在维护市场公平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严重缺位,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大幅下滑最为关键的根源因素。
报告还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短期的,治标不治本,并且其效果正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流动性不足或需求不足,而是缺乏让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激发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的长期制度性安排匮乏才是根本。“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提出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 2010-2020年之间实现翻番的政治承诺,在今后五年的“十三五”期间需要确保实现以6.5%为底线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如果促进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的制度供给上得不到改进,目标实现将异常艰巨或成本巨大。
报告分析表示,总结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展望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未来之路,改革成就巨大除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保障社会稳定等因素之外,过去30多年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在给予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更多经济上的选择自由,进行松绑放权的改革,在经济运行中大量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对外开放、鼓励民营经济大发展等这样一系列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基本制度性变革下才取得的。
因此,报告建议,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应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发展理念上来,以市场化、法治化、和谐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来同步解决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将需求侧发力和供给侧改革、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有机结合,其关键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松绑放权和市场化制度性改革,正确理解发展的逻辑和治理的逻辑及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据介绍,该报告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境分析和政策模拟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进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的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课题组表示,该报告旨在聚焦中国宏观经济中面临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基于扎实的数据采集整理和严谨的计量经济分析,给出短期政策对策和针对某个方面或领域给出长期治理建议,实现短期对策与中长期治理互动互补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