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沪滇师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展示活动举行

来源:

字体:

    人民网上海11月25日电(轩召强)当原生态的古歌“哈尼哈巴”唱响,现场观众无不为这来自彩云之南的天籁之音所震撼和沉醉;而当舞台上跳起热烈欢快的民间舞“阿鲁跳”,动人的旋律又迅速点燃舞台下观众的激情——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创新文化援滇的内容与形式,促进沪滇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健全沪滇两地民族文化交流与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日前邀请云南省红河州民族文化交流演出团来沪访问,并与云南省红河州党委共同开展了“中华韵 民族魂”——沪滇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展示活动。

    来自云南省红河州以及元阳县的文化工作管理者,红河州文化馆以及元阳县、红河县和个旧市传习馆的文化工作者,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的“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及院系师生代表共同参与其中,活动主要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及上海市主要文化场所举行。

    其中在11月22日晚的专场演出中,来自云南红河州民族文化交流团的演员们表演的彝族舞蹈《阿鲁跳》,欢快动人的旋律,跳出了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温柔动人、韵味十足的哈尼族小三弦弹唱,则让现场观众听得如醉如痴。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学生表演的京剧《三岔口》,也赢得了全场的阵阵热烈掌声。

    中共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接受采访时表示,沪滇合作历史悠久,今年4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就组织了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在内的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到红河州元阳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今两地交流已形成固定机制。通过此次到上海举办交流展演活动,能够让上海市民和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红河州当地独特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促进沪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他还向记者重点推荐了此次云南红河州民族文化交流团演员带来的表演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尼哈巴”、“哈尼多声部”,其中“哈尼哈巴”是2008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在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庄重、典雅的古老歌唱调式。而“哈尼多声部”这主要表现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记录山野田园美景,民族习俗等。2006年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本次交流展示活动共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科交流。依托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上海大学生舞蹈艺术实践基地举行专场学科交流,通过现场舞蹈表演与讲解、讲座,一对一交流互动,实现原生态的民族音乐舞蹈形式与学校舞蹈教学、学生学习的互联互通,相互借鉴,共同提升。学科交流视频资源将作为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与学习材料。其次是专场演出。分别于11月22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和11月24日在上海大学举行专场演出,通过在一场演出中集中呈现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舞蹈、戏曲、民歌、民乐演奏等艺术形式,推进沪滇两地师生文化艺术交流与沟通,促进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碰撞与提升。第三方面是文化寻访。通过组织来访的云南红河州民族文化交流演出团参观寻访上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景点、经典建筑、革命遗址、学校等场地,亲身经历上海历史文化特色景观,体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彰显中华特色文化的开放性、创造性和多元性。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