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和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协办,并得到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的大力支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安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领导,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领导以及中国教育报、中新社、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代表参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吴方卫主持。吴方卫教授介绍了出席此次会议的各位嘉宾,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表示:上海财经大学是以经济管理学科见长的百年名校,当前正着力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加速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农经团队是非常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团队。他认为,农业农村在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业农村经济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意义重大,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行特别的研究。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邵启良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走向深入的一次高规格会议。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校具有高层次人才密集、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将持续支持高规格学术交流,持续推动高水平研究和成果转化,共同将上海打造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高地。
主题演讲环节分为两场,分别由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发展规划处处长、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锦华和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庆主持。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作了题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强国之路”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作为世界资源短缺的大国要求我们走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的农业强国之路。同时,基于中国国情农情,我国也要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二八格局”生产分工之路,走区域比较优势的多路径发展之路,走永续生态低碳的绿色发展之路,走多元化食物供给的大食物发展之路,走科技和政策的创新发展之路,走全球共同发展的农业强国之路。最后,黄季焜教授总结到,在未来,我国在推进农业强国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开放世界”“帮助朋友”。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作了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基本逻辑”的主题报告。程教授首先从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出发,分析了不同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然后,程教授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基本逻辑,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特别是存在小农格局的规模幻觉问题。最后,程教授从制度基础、资源禀赋、战略需求和目标导向四个方面提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战略基点,并明确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重点,即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和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
南京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顾问钟甫宁作了题为“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老年人心理关爱问题”的主题报告。钟甫宁教授从农村“空心化”问题出发,引出了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失和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供需失衡现状。钟甫宁教授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尚待提高,面临“空心化”和精神慰藉缺失的严峻问题,可能威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钟教授强调,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强化农村老年人心理关爱和精神慰藉的公共服务。提倡跨区域社会资源动员,改善老年人与外界交流,以促进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罗必良作了题为“增长、转型与生态化发展”的主题报告,他认为,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学家永恒关注的主题,以产量和效率为导向的传统生产经济学无法充分表达农业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功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和农业功能的公共性与外部性,决定了农业必须要转型发展,而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发展的生态化,需要构建可交易的市场化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晶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粮食安全:转型挑战与发达地区新作为”的主题报告。她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粮食安全的五大目标,进一步谈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面临的六大转型挑战。她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需坚持科技增粮、在大食物观中探索新思路,加大协作、优化利益补偿机制,减损降耗、在可持续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引导风尚、在节粮爱粮上树立新引领,面向世界、在大国担当上做出新贡献。
西安财经大学校长赵敏娟作了题为“农业绿色发展与现代化”的主题报告。赵敏娟教授从农业碳排放现状、农业减排固碳与低碳目标、农业减排固碳潜力与路径以及走向低碳的现代农业四个方面展开发言。她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尚未完成向现代农业转型,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和人均资源稀缺的约束下,推进农业碳中和的不确定性大且选择空间小。因此,未来仍需致力于完善农业碳中和标准、碳市场等重点领域建设,并加强技术、政策、标准和规则等层面的国际衔接与合作。
青年论坛环节分为两场,分别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财经研究所副所长王常伟和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财经研究所副所长盖庆恩主持。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元作了题为“粮食主产区政策是否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绩效”的主题报告。他基于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导向,研究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促进粮食种植业向主产区集聚以及主产区食品加工业的规模扩大和集聚的作用机制。他认为,当下应针对粮食主产区的食品加工业出台补贴、减税等政策,吸引食品加工业向粮食主产区集聚,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绩效提升,提升我国“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水平,为粮食主产区政府增加税收,促进粮食主产区的乡村振兴。
上海崇明生态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培泉作了题为“推进上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当前上海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突破单兵发展模式,探索从“农业生产”走向“乡镇工业”的发展路径,在制度改革、政策框架、实力水平和群众实惠层面取得了良好发展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发展路径粗放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动力软约束较明显等制约瓶颈。未来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程名望作了题为“人类发展轨迹与乡村振兴的逻辑”的主题报告,深刻探讨了通用目的技术进步与人类轨迹的关联。按照淡水经济-咸水经济-数字经济三次浪潮,程教授分析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三次发展轨迹,勾勒出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程教授认为,中国“增长奇迹”背后的关键在于农村改革。最后,程教授将中国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聚焦于农业与城市化进程,呈现了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独特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富有洞见的参考。
张锦华教授作了题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与挑战”的主题报告。基于2023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张教授介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典型案例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的内容。数字乡村建设进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现、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但是,数字乡村建设也面临重接入、轻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有限,数字化治理形式主义,乡村数字资源碎片化且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未来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许庆教授作了题为“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地租理论再发展”的主题报告。他在政治经济学范式下,从历史的维度出发,将地租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结合起来,以地租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过程中地租的产生、发展与分配问题,对迥异于马克思地租理论提出时社会环境的当前全新社会现实进行了回应、总结以及理论探索。
王常伟教授作了题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建议”的主题报告,他谈到近年我国农业仍将面临着自然风险、贸易风险、市场风险,乡村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仍然不足,农民收入增势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他也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机遇,如政策红利依然存在,乡村建设的后续效应逐步显现,乡村多功能价值不断增加。推进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县域和乡村产业发展拓展就业,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市民化。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吴乃山对本次会议作总结。他表示,各位领导、专家紧紧围绕研讨会主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他强调,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振发展信心,加快前进步伐,让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让全面现代化的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供稿:王常伟、徐雯(学)供图:段海娇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