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有关内容,3月18日,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银保监局签署合作共建“清廉金融教育基地”备忘录,并与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等单位联合推进“清廉金融文化教育进高校”试点工作,面向学校金融、保险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系列清廉金融文化宣传和教育。
4月8日,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以《做传承中国精神的金融青年》为主题,进行了《清廉金融——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系列课程的录制。
2020年是极其不平常的一年,也是中国人民聚力向前的一年。许书记以“多难兴邦,我们切实感受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为引,从中国精神的生动践行、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中国精神的上财情怀三个方面针对作为新时代青年,作为上财人,应该如何传承中国精神、担当时代使命这一新时代的命题进行阐述。
课程伊始,许书记以新冠疫情中白衣战士的勇敢逆行、洪水灾害中抗洪战士的责任担当、森林大火中消防战士的无惧无畏三个生动、震撼的实例,向同学们展示了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用激昂青春保护万千人民的中国精神的时代力量与时代传承。
在讲解“中国精神的时代诠释”部分的过程中,许书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语录:“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向同学们强调了中国精神的重要性。许书记鼓励同学们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爱国爱家、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在讲述“中国精神的上财情怀”部分时,许书记感慨颇深。上海财经大学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潮的产物。上海财经大学主要创始人郭秉文先生在上海财经大学前身上海商科大学设立之时谈到:“只有工业、商业和教育,才有可能为解决重大国计民生问题而铺平道路”,上海商科大学的设立,“必将为国家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上海商科大学首任教务主任马寅初欣然为毕业生题写“经济匡时”四字,也成为上海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的组成部分,铭刻在上海财经大学的精神中。
许书记希望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金融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上财人,更要清醒认识到个人命运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要通过脚踏实地学习与实践,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传承中国精神、担当时代使命,努力将爱国之志和中国精神切实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指向和精神追求,让青春中有迷彩的颜色、有祖国的鲜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出爱国“最强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上财力量。
上海财经大学作为金融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校,高度重视金融人才从专业能力到思想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以“高质量内涵发展”为主题,以“强特色、创一流”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探索特色鲜明的学生职业发展实训课程体系。
《清廉金融——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系列课程是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银保监局、上海银行同业公会、上海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一门金融实训课程,除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等校内师资力量共建课程之外,还邀请到上海银保监局纪委书记张宇、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纪委书记孙莉琳、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内控合规部总经理孙伟、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纪委书记、副总经理朱景洲、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纪委书记、副总经理、合规负责人郑明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李小文6位业界老师进行授课。
课程旨在帮助同学们了解金融行业全貌,了解职业道德标准、明确职业行为红线、深化行业操守认知,明确职业素养不仅是业务能力,合规、合法、廉洁的职业品德更是维持职业生涯的重要要素,以此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面临复杂选择时提供决策标准与规则底线,为银行业、保险业后备军打牢思想基础,为持续向金融行业输出思想素质合格的储备军做努力。
(供稿、供图:庄凌泽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