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上财发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呈现三大特征

来源:新闻网

字体:

经济日报 沈则瑾

10月24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沪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平稳增长,全年目标可期。

报告指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增速有所放缓。前三季度GDP增速为6.9%,与上半年持平。

这与近一个时期以来政府推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有关,同时由于2016年以来一些致力促进经济制度环境优的重要改革文件如《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等的出台和落实,也使得民企和社会信心提振,民间投资相比2016年同期增速提升明显,助推实体经济有所好转。

报告认为,具体来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有这些特征:

消费略微放缓,消费信心大幅提升。投资增速缓慢下滑,利润增长传导不畅。对外贸易增速大幅回升,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二季度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一季度好转的情况;

价格基本稳定,温和波动;

M1与M2增速剪刀差收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升,社会融资转向非标;

财政收支进度较快,结构有所改善。

报告指出,从前三季度数据看,2017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得到了贯彻,但也面临房地产、家庭债务、人民币汇率、地方债务以及民间投资等方面的不确定风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形势走势还不容过度乐观。

报告对短期对策及中长期改革的建议是:良性发展尤需深化体制改革。中国经济要延续稳中求进的态势,不断提高增长的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平衡的良性发展,需要处理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与中长期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题组最后建议:

市场预期和市场信心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短期的限购政策效果已呈现边际递减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快推进土地改革、户籍改革以及租售同权措施等长效机制,主动引导市场预期,避免陷入过去反复出现的调控之后价格反扑的怪圈。同时,也需要吸取发达国家房产市场畸形发展经济教训,深化房地产市场供给侧改革,以市场化手段而非行政手段稳定市场预期和平衡市场供求。

经济稳定增长是汇率稳定的基础。在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升,增长质量提高,市场信心有所提振,人民币汇率企稳的背景下,应抓住机遇稳步推进汇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改革的进程。逐渐降低金融部门杠杆率,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同时,维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信任度,通过信息沟通加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

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府服务等方面同等对待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就业,提高人民收入,进而扩大内需,做大经济蛋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以高质量增长为目标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在财政吃紧的现实约束下应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率,以更加开放透明的措施,通过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和更加精细化的PPP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的跟进。另一方面要限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倾向,避免地方经济只增长不发展,为了短期GDP增长牺牲长远利益的低质量路线。

加强以良性发展为导向的政府职能定位调整。良性发展,也就是一种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发展,它不是靠前述的政策层面的优化或再设计,有赖于基本制度环境的改善,政府在制度完善中的恰当定位至为关键,应该以有能、有为、有效、有爱的有限政府为目标推进改革,起到维护和服务的作用。

课题组认为,基本基础性制度的完善才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才能激发创新与企业家才能,是推动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所在。与治理、激励机制和社会规范这三方面基础性制度相对应的政府、市场和社会,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正确处理的三个治理主体。其中,政府的恰当定位至关重要,只有有能、有为、有效、有爱的有限政府定位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导向好的市场经济和好的社会规范。包容性经济制度和政府强制能力是良性发展亦即更加充分、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良性发展呼唤国家治理、市场激励和社会规范制度供给的综合改革。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