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经济学院举行主题教育读书班集中学习暨中心组学习会,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燕做了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领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中心组成员、教工二支部支书杨超参加读书会。
孙燕副院长指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是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则是第一资源,凸显了教育的重要性。接着,她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根本问题,进一步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想要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则需要注重教育公平,完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前瞻研判科技带来的风险。在政策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最后,孙燕老师针对新文科建设和创新型经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若干思考。
读书会还邀请了经济学院教工二支部书记杨超分享了对推动课程教学发展,努力培养现代经济金融人才的想法和实践。杨超老师认为,要实现高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大量优秀的经济金融领域人才,并且要认识到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主体和基础的重要性。而高质量课程建设既需要面对市场应用的前沿,又需要理论发展的前沿。因此,教工二支部开展了面向毕业生、校友及企业的调查来了解前沿的需求,建议要结合实际跟进教学内容,完善第二课堂的配套,并推进教学课程的改革。
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凸显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不但有教学科研方面的考核,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但是如何准确、全面评价教师在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等方面的贡献,还没有一套清晰完整的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认为,学校校训“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中也蕴含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作为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金融市场需求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今天两位老师的分享为大家提供了思路,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紧跟市场发展前沿和理论发展前沿,更好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学院党委委员姚澜表示,现在市场变化较快,但培养学生的周期却比较长,如何能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是摆在学校和学院面前既重要又棘手的难题。她建议一是要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市场、学生等的需求;二是要尽早开展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培养,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三是学校和学院对学科发展不能局限于眼前,至少要做5年的中长期规划。
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金晓茜结合近期调研活动中学生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议分享了学习体会。她认为面向前沿,学院的课程设置要更具前瞻性,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培养计划要结合市场的变化以及实际的行情每年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和市场联系紧密的金融专硕专业。课程思政案例也要紧跟市场和学术前沿进行开发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面对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教师行业可能受到的冲击,若老师个人跟不上前沿,很有可能会被淘汰。
( 供稿:刘伟、单宇强(学)供图:单宇强(学)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3年5月30日)